本報訊(王向靈 農平易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范亞旭)“黨旗飄揚,產業興旺繪宏圖。萬眾同心專心,人才輩出展雄風……”夏季的河南省沈丘縣馮營鎮李寨村,一首散發土壤芳香的村歌《李寨振興之歌》,見證了鄉村巨變,唱響了農平易近群眾的幸福生涯和美妙嚮往。
“今朝,全縣612個村莊(社區)已創作村歌600多首。‘村村有村歌,人人唱村歌’已成為沈丘縣鄉村的一種真實寫照。”沈丘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盧琪珍說,這些裹滿土壤氣息的村歌,帶著“禮贊家鄉、鼓足氣力、點燃夢想”的情懷,將為鄉村振興注進強無力的“催化劑”。
沈丘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,是國學經典《千字文》作者包養周興嗣故鄉。近兩年來,沈丘縣把“進一個步驟加強鄉村文明建設,持續推進鄉村文明繁榮”作為鄉村振興的無力支撐,出臺了《沈丘縣戶戶有家訓 村村有村歌指導意見》,請求各村委(社區)安身外鄉特點,深挖文明底蘊,創作既能傳唱鄉愁、又能凝集氣力的原創村歌。鼓勵黨員干部、文藝強人、教師、年夜學生和青年群體發掘當地文明資源、結合當地景觀、吸取鄉村特點,開展村歌創作活動。讓村歌貼近生涯、貼近鄉村,廣泛開展村歌創作演唱活動,使“送文明”與“種文明”親密結合,將優秀的鄉村文明不僅“送”到鄉間地頭,更“種包養”進莊稼人的心田里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,兩指彈出萬般音。隨后,《沙潁河在我家拐了一包養網個彎彎》《漂亮沈丘是我家》《幸福新村在身旁》等一大量優秀村歌脫穎而出。不僅唱活了家鄉事、家鄉景、蒼生的幸福謠,更唱熱了干群聯袂建設漂亮鄉村和努力于鄉村振興的精氣神。
付井鎮馬堂村將移風易俗編成朗朗上口的《新風謠》,推動紅白事簡辦成為新風俗。周營鎮李灣村廣泛唱響的《孝善傳家》,帶動當地成立了敬老志愿服務隊。田間地頭、村頭巷尾,現在每一支村歌響起,都化作對鄉風文明的無力傳播,演唱村歌成為蒼生的自覺。
“聽到這些‘沾土壤’、貼近蒼生口胃的村歌,這讓我們睡在夢里就覺得幸福。當然我們了解,這幸包養網比擬福是黨和當局給的,是勤勞的沈丘人用雙手創造的。”沈丘縣原紀委副書記高建新感歎萬千。
村歌演唱中,從干部到村平易近,大師有一個廣泛的共識:村歌不僅是一首歌曲,更是一個村莊村平易近的精力象征。村平易近通過傳唱村歌,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,激發了建設家鄉的熱情。廣年夜村平易近不僅在村歌演唱中擔任配角,還積極參與村歌創作。《李寨振興之歌》《漂亮李寨是我家》兩首村歌頌出了李寨村的華麗蝶變,從舊日的貧困村,到現在基礎設施完備、生態環境惱人、鄉村文明豐富多彩的全國“改良人居環境示范村”和“漂亮鄉村建設試點村”。
村歌不僅在年夜禮堂、體育館等年夜型場地展現、比賽,更經常回響在群眾身邊的村頭巷尾、田間地頭,成為廣年夜農村一道亮麗的鄉村文明風景線。“村歌就像一只無形的手,把群眾的氣力凝集在了一路,激發了廣年夜干群干事創業的精氣神。”沈丘縣白集鎮黨委書記高光感歎頗深。
與此同時,沈丘縣先后舉辦“村歌響亮幸福唱響”村晚及各類村歌匯演年夜型活動56場(次)。活動現場,村平易近身著傳統服飾登臺扮演,用響亮的歌聲抒發對家鄉的熱愛、對美妙生涯的向往。不少村歌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和深摯的文明內涵,不僅在當地村莊內廣為傳唱,還勝利登上了省、市舞臺,參加公開的扮演、比賽。李寨村的村歌、東城街道李安莊的村歌等先后獲得全省優秀村歌比賽“最佳作品”殊榮。
“文明振興是鄉村振興的‘根’與‘魂’,村歌作為一種文明標識,一種鄉土符號,不僅能豐富群眾的文明生涯,更能讓群眾對本身的村莊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責包養網任感。讓我們的村歌越唱越響亮,為助力鄉村振興、晉陞村平易近精力面孔發揮更年夜的感化。”沈丘縣委書記田慶杰表現。
發佈留言